大棚里的香菇已摘完,邓泽珊在家中展示冰箱里保鲜的香菇匡奇燃 摄
今年42岁的邓泽珊,多年来和丈夫王宁一直在浙江从事蔬菜种植行业,去年回家过年受到疫情影响,过完年没有再像往年一样返回浙江,而是选择留在老家,当起创业带头人,把在浙江学到的蔬菜种植技术及经营模式在老家进行复制。
说起十多年的“浙漂”经历,邓泽珊夫妇有说不完的话。
2006年,夫妻二人迫于生计到浙江萧山一带打工,干过流水线,进过纺织厂,因为家中孩子上学经济压力大,给别人打工仿佛收入永远不能和支出平衡。看到有亲戚在那边承包大棚种蔬菜挣到了钱,2012年,邓泽珊夫妇俩一番学习取经后,凭着一股拼劲也开始流转土地种起芹菜来。
“一开始我们给老板做长工,有一个老板说5万5给我们10个棚子,但当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也没那个胆量,就没有接,后来看其他人接过来,才种一季蔬菜就纯赚4万多,第二季就开始盈利了。”邓泽珊回忆当时的经历时说道。
眼睁睁看着别人赚到了钱,邓泽珊和丈夫王宁商议后,觉得放手一搏,于是开始自己承包大棚来种芹菜。从2012年到2019年,虽然重复着一件事,但收入一年比一年翻得高,身边的亲戚朋友也加入了他们的种植大军中。很多亲友都因为去年没回家,没有被疫情锁住脚,直到现在他们都还在那边种植。
在萧山种蔬菜这几年赚到了钱,让邓泽珊夫妇站稳了脚跟,省吃俭用的夫妻俩也开始有了一些积蓄。
“在那边虽然能挣钱,我清楚长期在外务工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大女儿在兴义八中读书的时候,喊开家长会别人的家长都能到,只有她的到不了,直到高考结束到学校去接女儿,才知道女儿是如何刻苦学习的。”邓泽珊说,看到女儿的蚊帐那一刻她眼泪掉下来了,别人都是白色的或者彩色的蚊帐,只有她自己买的是全黑的,晚上在床上点灯看书是影响不了同学的。“一想到那场景我就总是觉得惭愧无比。”邓泽珊又补充道。
“但回家又能做些什么呢!”邓泽珊既无奈又无措。
邓泽珊在管护大棚 肖雄 摄
转机发生在去年春节之后。
邓泽珊夫妻俩回老家过春节,节后因为疫情原因,在老家多呆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社区干部多次到邓泽珊家里做工作,一方面说明疫情的危害,一方面希望他们留在家乡发展,并仔细介绍了返乡创业的一些惠民政策。
夫妻俩虽心动,但还是在当年3月回到了浙江萧山。
受疫并不止影响出行,他们回到萧山后,发现芹菜生意开始难做起来,远远不如从前,之后又在社区干部不断的电话动员下,通过再三思考,邓泽珊和丈夫决定返乡创业。“很多亲戚朋友都不理解,都埋怨我们放着萧山大好生意不做,非要回老家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邓泽珊介绍说。
回到家乡后,说干就干,夫妻二人带着同社区两个村民一起干了起来。
邓泽珊在查看大棚里的辣椒长势 匡奇燃 摄
当地政府没有失言,为了给邓泽珊返乡创业搭建好平台,提供好服务,三江口镇政府和社区干部帮助申请了60万元的贴息贷款,同时在其流转土地的地方解决引水管道和运输道路等难题。
“总的流转了150余亩,土地流转第一年租金每亩660元,以后每年租金在上年的基础上递增10%,最高不超过每亩每年800元。同时,政府还通过社区合作社帮助我们减免第一年和第二年土地租金每亩500元,我们只需付每亩160元。”邓泽珊如是介绍。
三江口并非萧山,创业之初,夫妻俩没少吃苦头。曾有一段时间,看着大棚里的蔬菜长得不好也卖不出去,邓泽珊垂头丧气,三天两头气冲冲地,经常去跟朋友打小麻将释放压力。
不过这段时间,哪里赶集她就跑哪里,因为三江口是贵州、云南、广西的交界之地,邓泽珊的足迹留在了三省区的临近的集市上。
“在大棚内种植反季节蔬菜,调节温度是个技术活,得一遍一遍尝试。”“如何进行病虫害防治,种出绿色生态的有机蔬菜也是大问题。”邓泽珊和王宁试种了白菜、辣椒、青菜、黄瓜、南瓜、香菇等近10种蔬菜。
邓泽珊和王宁在大棚里采摘辣椒匡奇燃 摄
他们种植的蔬菜都是绿色无公害,品质有保证,种出来的蔬菜主要销售到兴义批发市场和离团结社区较近的云南省几个乡镇集市。“算下来,第一年因为各种试种,一个大棚大概有10000元的毛收入。”经过一年多的试种后,邓泽珊夫妻俩大棚种蔬菜终于有了收益。
“通过试种,我们觉得香菇很有搞头。下一步,我们想多种点香菇,按照季节,应季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相互配合种植,让大家吃到新鲜、安全、放心的蔬菜。”邓泽珊说。
“个人富不算富,要让大伙富起来才算厉害。下一步,我们还要扩大生产,通过自己示范种植带动更多父老乡亲参与进来,发展种植共同致富。”邓泽珊和丈夫王宁都表示对种好蔬菜带动乡亲发展信心满满。